「皮表面電刺激穴位」(TEAS)能減低疲勞

首頁 > 運動心得 > 「皮表面電刺激穴位」(TEAS)能減低疲勞

上一期的科學堂,解釋了在運動中力量輸出的上升或下降──「疲勞」──實際是中樞神經系統根據經驗對餘下運動距離(時間)及體能量儲備的安排(分配)作出的調控。在這個過程中,中樞神經系統會整合內部和外部的狀況,再作力量調節。換言之,若身體內部或外部的情況轉差,運動能力輸出將會下調,加快疲勞。值得留意的是,在每一次比賽及訓練當中,經驗和身體能量儲備是固定的,而且外部,包括空氣溫度及濕度也是相對固定,因此,只有身體內部狀況可能容許調整。內部狀況包括新陳代謝接受器、疼痛接受器、熱感覺接受器、心血管壓力接受器和肌肉力量輸出接受器。

理論上,只要能改變這些接受器的反應程度,運動能量輸出也會相應改變。例如,在運動過程中,利用清水洗面及淋身能減低體溫的上升,也可能延遲運動能量輸出的下降速度,亦即是延遲疲勞出現。同樣,若是能減低肌肉中疼痛接受器因運動而產生的疼痛感,將會有利於延遲疲勞或增快疲勞後的恢復。

針刺穴位療法對減低痛症或感覺的效用在很早前已被確認(Richardson and Vincent, 1986),而在2003年,梁等學者發現針刺穴位療法能在減低主觀疲勞感覺及影響力量的輸出,從而加快疲勞後的復元。但針刺是一種入侵性的手段,並不適宜在運動場上進行。可幸的是,過往有研究指出「皮表面電刺激穴位」(TEAS)與「針刺穴位療法」有同樣的治療效果(White et al 2002, 2005);臨床實驗證明,「皮表面電刺激穴位」能有效地減少手術後的嘔吐和噁心感覺(Xing et al. 2004)。基於此,有學者推斷「穿皮電刺激穴位」或可增快運動後疲勞肌肉的復元。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闡釋在特選的穴位上進行「皮表面電刺激穴位」對肌力恢復的速度之影響。

測試方法
是次研究的受試者分別為十位男性和七位女性,均為健康成年人。受試者分別在三天內進行膝關節等速屈/伸運動,直至疲勞。在熟習第一天的測試模式後,我們在第二及第三天正式為受試者進行測試,在運動後立即為他們進行為時十五分鐘的「穴位」和「非穴位」的「表面穴位電刺激」治療。「表面穴位電刺激」會在四個特選的穴位上進行,分別為(一)足三里、(二)承山、(三)陽靈泉、及(四)三陰交;而「非穴位」治療的位置則分別離開上述四個穴位約三厘米處。而膝關節等的最大力矩、血乳酸移除的速率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及股直肌的表面肌電(EMG)中的中位數功率頻率恢復(median power frequency restitution),會立即的在等速運動前及運動後的5、10及15分鐘量度。

測試結果
最大力矩的恢復以二變因子分類重複變異數方法分析。結果顯示,「穴位」的「皮表面電刺激穴位」治療組肌肉恢復的速度,比非穴位「表面穴位電刺激」治療組明顯快。

總結

相比非穴位「皮表面電刺激穴位」,於特選穴位上進行十五分鐘「皮表面電刺激穴位」能促進疲勞肌肉的力量恢復;治療的時間越長,效果越顯著。而由於治療對血乳酸移除的速率和各組肌肉(EMG)的中位數功率頻率恢復沒有明顯影響,「皮表面電刺激穴位」的功效或可用控制肌肉疼痛的機制來解釋。

建議
「皮表面電刺激穴位」是一個無創性治療,進行時不會對身體進行任何針刺,故此可在訓練進行中及訓練後即時進行;然而,我們仍需要作更多的研究,去統一治療方法,確定最有效的穴位,及了解不同電刺激強度、頻率、使用時間跟肌肉復元的關係,使「皮表面電刺激穴位」達至最大成效。

雖然TEAS能即時加快恢復或減慢疲勞,但長遠來說,提升體能及能量儲備對改善運動成績是最為重要。
 
參巧文獻:

梁飛, 羅東林, 侯選峰, 張杰 (2003) 針灸對消除大強度運動性疲勞的效果觀察.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6(2):192-194.

Richardson, P.H. & Vincent, C.A. (1986)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a review of evaluation research. Pain, 24:15-40.

White, P.F., Issioui, T., Hu, J. et al. (2002)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acustimulation (ReliefBand) versus ondansetron (Zofran) in combination with droperidol for preventing nausea and vomiting. Anethesiology, 97:1075-1081. 

White, P.F., Hamza, M.A., Recart, A. et al. (2005) Optimal timing of acustimulation for antiemetic prophylaxis as an adjunct to Ondansetri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lastic surgery.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00:367-372.

Xing, J., Larive, B., Mekhail, N. et al. (2001)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stimulation can reduce visceral percep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pilot study.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10(1):38-42.

文:蘇志雄 香港體育學院運動生理主任 運動科學及醫學統籌主任

最近於 5731 天前 由 史波 更新

留言,你也可以用facebook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