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人.張志豪
有留意晚間新聞報導的人,絕不會對「張志豪」三字感到陌生。然而,每晚聽著「亞洲電視記者張志豪報導」的你,對他又有多認識?
初中開始愛上籃球,縱橫甲組籃球場十七年,退役後留守勁旅福建隊當助理領隊。張志豪不止是資深主播,還是位正宗籃球人。
架一副黑框眼鏡,感覺斯文淡定。
「小時候我很曳,試過逃學打籃球,被學校發現,要見家長!」
講籃球夢,他說自己從沒發夢當球星。
「自己知自己事,侏儒仔點夠人打?」
問他,如果生命有take two,還會否踏上這條路。
「我想當警察。從小到大到我都想當警察,儆惡懲奸!」
現實中的張志豪,和公仔箱裡的張志豪,似乎是兩個人。
Profile
張志豪,初中踏上籃球之路,中五成為甲一籃球員,並入讀珠海書院新聞系。
畢業後,加入無綫當《體育世界》主持。七年後,跳糟亞視,成為新聞報導員。
四年前,打了十七年甲一的他退役轉當教練,現擔任福建隊副領隊。
如果沒有籃球……
自稱籃球人的張志豪一開始不是打籃球的,而是玩田徑。初中時,一位教練建議他打籃球,一試之下,他就迷上了。張志豪形容自己性格貪玩愛熱鬧,比起田徑這種較為個人化的運動,他更適合籃球。
「一個人你是『死練爛練』攞成績,但是籃球要有teamwork才會有成績。十隻手指有長有短,要將人混合一起,絕不簡單。」
中五成為甲組球員。同年,他在球員兼師兄劉勇(現為ESPN Star Sports主播)的影響下,入讀珠海書院新聞系。畢業後,加入無綫當《體育世界》主持。六年後,跳糟亞視,成為新聞報導員,一做就十年。張志豪說一切是都籃球帶給他的。
「小時候我很曳,又激進又不聽話。試過逃學打籃球,被學校發現,要見家長!
「舊同學都說,『又曳又百厭的你,怎可能當上記者!』
「條路像舖了出來般,彷彿一切都冥冥之中有主宰。」
年青人都愛做夢,但張志豪斷言自己未曾發過「籃球夢」。唯一一位成功衝出香港的籃球員是他的師傅黃國揚(曾代表中華台北出戰羅馬奧運,更試過在一場60分上落的比賽中獨取61分),亦是黃國揚告訴張志豪,在外國發展,有多難。
「自己知自己事,侏儒仔點夠人打?
「一個人加入人家一支球隊。背景文化也不同,人家能接受你嗎?」
體育政府忽視團體運動
試問,哪位香港人未曾打過籃球?但奇怪的是,這項普及運動似乎從沒造出甚麼驕人成績。如果我們相信運動普及化是幫助體育事業發展的第一步的話,這中間是否出了錯?張志豪認為問題癥結在於政府施政方針失誤──以成績衡量精英運動項目,導政政策向個人項目傾斜。
「政府根本無正視過,籃總受政府資助,又不敢出聲。
「籃球足球講teamwork,要全隊齊心才有成績。將團體項目和個人項目直接比較?死梗啦!香港足球就這樣被整死了。
「場地設備落後,人家廿年前的設施,比香港還要好。而且缺乏長線計劃,好像年底的亞運,現在才說『開始組織』,太遲吧?香港連東亞運也未能線,還說要在亞運造成績?大家心照吧。」
是籃球人,又是傳媒人;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張志豪明白這個結不難解,秘訣是「溝通」。
「霍震霆說,搞好體壇需聽取多方面的意見。但到頭來,誰也沒有聽誰的意見,所以香港體育就越搞越差。
「問題絕不複雜,重點是有沒有人肯『扯頭纜』,約政府、傳媒、總會和贊助商齊齊開會,去溝通,去研究如何做好體壇嗎?
有想過要當「扯頭纜」的人嗎?
「我沒有資格。這個人要中立,而且有江湖地位。以後吧,或者有機會的。」
港球員欠缺紀律
1993年,張志豪到美國水牛城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首次對戰南韓,水準之高叫人驚嘆。翌年,參加世界大專籃球賽,有幸一睹南韓隊軍訓式訓練的情況。
「有晚凌晨時分,在選手村的走廊,我們和兩位南韓球員有講有笑,玩得像瘋了一樣。這時候,南韓隊教練走出來,當眾打了他們兩巴。只是大專隊而已,尚未是國家隊!」
四年前,張志豪退役,留守福建當教練,後轉當領隊。成為管理階層後,他更覺香港運動員缺乏自覺性,對自己毫無要求。
「有晚練波,有位球員打電話給教練,說他在練習場地附近泊不到車,不練波了。不中聽的一句話『無人叫你揸車!你泊不到車,與我何幹?』泊不到車所以不練習?這算是甚麼理由?
「球隊為球員在全港設備最好的健身房買了會籍,但若果check attendant?嚇死人!
「球員常常覺得人家欠了他們。怨班主出手低、怨教練質素差、怨球證吹得不好。撫心自問,你有否做好自己本分?你對球隊付出了多少?」
「總是將錢放到很大,抱著一種『你畀幾多錢,我交幾多貨』的心態。老實講,給廿萬、三十萬,你又能否交貨?你敢同我講錢?」
看得見香港籃球的明天嗎?
「無……無……
「當興趣吧……」